「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1949-1975」專書

一、出版緣起
本會自2020年起由文化部協助轉型為博物館中介組織,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為「臺灣建築發展史知識推展計畫」,為推廣臺灣建築史知識,促進社會大眾對於臺灣建築的重視與瞭解,因此與台灣現代建築學會及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再度共同合作出版《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1949-1975》,內文蒐整臺灣建築史的相關史料,進行文獻的研究與詮釋,反映建築與社會互動的價值,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拉近與大眾的距離,期望開啟對此議題的對話與認識。
二、內容簡介
從戰後到當代,從再現、解構到新定義,專屬此地的獨特建築故事
臺北故宮、國父紀念館、歷史博物館、大成館⋯經典案例一一解說
1949年退到臺灣後,在這樣的政治意識形態下,戰前的中國古典建築新式樣之創作在臺灣回到了原點,從塗抹改造日治時期留下的資產重啟嘗試的過程,直到邁向成熟,已經來到民主政治與解嚴的時代。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 黃俊銘
若要描寫二次戰後發生在臺灣的政治與建築之關係,「宮殿式建築」可說是最佳的對象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王俊雄
從國府遷臺開始,這個歷史其實已是國族國家的「重建」。而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作為國家的重大文化政策,建築作為空間的文化形式,其空間象徵的展現成為一大重點。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夏鑄九
臺灣戰後的建築發展更複雜且糾結,使得建築史研究格外不易。而在諸多發展脈絡中,又以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是最難突破的一環,因為其匯集了建築、政治、歷史、文化與思想等複雜因素於一體。
-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傅朝卿
過去三十餘年來,臺灣建築學者多以臺灣戰後國民政府來臺的時代背景,探索現代構造結合中國傳統建築語彙的思想、觀點和象徵意義,甚少以建築個案的分析和論証,這本正好可彌補、縫合、鏈結。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黃承令
1949到1975年間在臺拔地而起的宮殿式建築,獨樹一幟的鮮明形象,訴說著非西方國家及其專業者在現代建築運動的道路上,因為糾結於國族認同,而無法跳脫傳統跟現代思辨的命運。本書的寫作即環繞著這樣的背景而展開,探討這些存在於國族山河畫軸中的樓閣,多樣且深刻的傳統塑造過程。透過歷史的深描,撥解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南海學園、《明堂新考》與大成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等個案,是如何在國府推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趨勢中,創造出歷史與起源、明堂溯古考據和道統、政權與文化正統、國族深層文化空間等議題的形貌,多維度的現代性光點隨之浮現。
三、專家聯合推薦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王時思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 黃俊銘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王俊雄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夏鑄九
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傅朝卿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黃承令
四、作者簡介
蔣雅君
現任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與保存學院訪問學者、《城市與設計學報》主編。研究領域為建築歷史與理論、空間的文化形式,近年研究主要關注中國近代與臺灣戰後的建築現代性,並教授臺灣當代建築專論、都市研究導論、世界建築史、近代建築史、建築理論、建築設計等課程。任教期間,同時擔任臺灣現代建築學會秘書長、臺灣建築史學會理事、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監事等專業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