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公共博物館學:公共性、新性與方法論的想像與實踐」
一、活動概述
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為臺灣兩年一度與國內外博物館社群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盛會,本會自第九屆起即加入與臺北藝術大學及多個博物館共同合辦,第十屆繼續與該校合作,研討會主題為「公共博物館學:公共性、新性與方法論的想像及其實踐」,已於2022年10月27日、28日舉行圓滿落幕。
本次研討會活動邀請國內外博物館與相關領域學者與會,並同時進行國內外徵稿,審查收錄相關論文及海報發表,提供博物館學術研究與從業人員研究與實務經驗之分享,透過專題演講、座談與徵稿,就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議題進行學術論文發表與討論,除了論文發表、主持、評論學者以及參與座談的學者專家與實務工作者之外,並廣邀相關領域學者、實務工作者、研究生與會,其在於徵集有關博物館的公共性、新性與方法論,以及對蒐藏、研究、展示/展演、教育/學習這一套博物館技術的擴張與應用之實證性考察與反思為目的,並聚焦在以下議題:
(1)知識/藝術公共性的反思與博物館:
近年,在人文學科與藝術領域,對知識/藝術與社會相關性的高度關注,是時代情境的反映。公共人類學、公共歷史學、公共社會學、公共民俗學,藝術的公共性等,紛紛登場。這些論述關注的不是本有的知識/藝術如何應用,而是知識/藝術如何參與、介入社會課題成為助力,這樣的關懷甚至對研究課題/創作目的、學科方法/藝術專業、研究者/藝術家的立場與角色等等既有的核心課題,帶來新的刺激與思辨。
(2)公民參與、社群/社區(community)主體性與博物館:
主張文化民主化、智識平等的時代趨勢,是博物館轉型的關鍵,讓博物館跳脫菁英主義、啟蒙角色,進入眾聲喧嘩的世界。由專家集團為核心所形塑的博物館範式,如何琢磨公民參與的理想機制?又能增益博物館的獨特魅力?博物館與社群/社區組織的合作,讓博物館可以進入社會網絡中行動,也是開啟對話、創造新的社會價值之關鍵。
(3)地方視野、文化多樣性與博物館:
博物館做為地方文化展演、地方認同建構之所,是地方發展重要的新公共場域。同時,地方的文化與社會性也在形塑博物館。對地方視野與文化多樣性意義的肯認,使得博物館的形態與方法日益多樣。生態博物館做為展現地方視野理想媒介之實踐仍然充滿活力,地方視野的文化遺產詮釋與博物館化趨勢造就多樣的類博物館場域,而不同性質的地方社群也透過博物館的參與,重新覺察做為文化實踐者的意義。
(4)社會議題的闡釋、對話與博物館:
人權、正義、社會包容與環境教育等社會議題,是近年有關博物館社會責任討論的焦點。行動派主張,博物館不該對眼前的社會問題視而不見,應積極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然而,這些社會課題往往涉及廣泛、利害關係複雜、沒有簡單明瞭的答案。博物館應時時自省如何站穩立場,發揮博物館方法,持續促成議題深入闡釋與社會對話。
(5)專業治理、公共治理與博物館政策:
做為社會工具、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博物館,無法孤軍奮戰。制度、政策與社會環境整體對博物館的支持,特別是對博物館因應新課題所必須的專業發展之支持,至關重要。政府角色、政策的可能性,需要更務實的評估、前瞻的想像。